前一篇:吉那魯岸
參訪行程,光看字義,就知道一定是挑重點、挑特色來看的,為了在一定時間內容納進最多「精華」,因此停留時間一定也不會太久。離開了吉那魯岸,我們轉到了萬榮鄉布農族的部落馬遠。
距離我上一次跨進萬榮鄉,應該是十一年前的事了吧,當時是從這裡進入丹大林道到七彩湖登山,算一算,突然覺得好遙遠的記憶,不知道那些曾經一起同鍋吃飯、同帳棚睡覺的朋友與學長姊們,今天都四散到哪裡去了?
只稍微恍神了一下,馬遠就已經到了。停好車,發現站在門口對我們迎面而笑、歡迎我們到來的,是一群盛裝打扮的阿嬤,ㄝ~~,我們只是打雜的,擺出這般陣仗未免太隆重了吧?
在部落營造員江阿光致詞過後,就如同我想像的,這些阿公、阿嬤一起上台為我們表演了布農族最優美的歌聲,不過卻不是表演該族最具代表性的「八部合音」,而是演唱一首接一首充滿合音的組曲,藉由高低音搭配,即使沒有樂器伴奏,也覺得很豐富優美。
隨拍一下旁邊的聽眾,整個畫面看得出來,現在的照相設施真的很普及。
看完簡報,我們最期待的,當然就是實際去看看馬遠部落今年度的營造點,也就是他們用傳統工法所蓋的建築。這一棟聽說改天會變成部落餐廳,專門共應遊客風味餐點。
可惜很多設施都還在籌備中,裡頭空空如也,我只注意到了天花板上的電線,因為配管時採用裸線,乾脆就用竹子來修飾一下,也算不錯的點子,只是覺得他們可以把線收得更漂亮一點,就醬。
看看屋頂,我當然也注意到了地板。這些石頭聽說是從山上借來的,鋪在地上,也很有樸實的美感。
這就是幫我們簡報又作導覽的營造員江阿光。早在出發前往花蓮之前,我就聽聞他的大名,原因很簡單,聽說去年馬遠的重點部落計畫被原民會評鑑時,他被評審委員批得滿頭包,甚至要求他們重蓋已經蓋好的石板屋,原因是他們用大理石當建材,蓋得四四方方、工工整整的,反正外觀及工法與當地傳統完全脫節,根本是個四不像。
我們這天要去馬遠看的,就是這一棟石板屋,不過這是重新修繕過的。話說馬遠石版屋被評審委員批得西哩嘩啦之後,大家把碎裂一地的心臟掃一掃,還是得回頭面對現實─依照委員要求重蓋石版屋。因此,江阿光重新召集部落耆老共同研商一番,然後在經費極度欠缺的情況下,非常克苦地到山上採集田地裡的石頭,重新修善了現在我們所見到的石板屋,與剛剛簡報中的原圖相比,這一次確實有質感多了。
牆壁砌石近拍圖。我可以想像,要從山上把這些石頭採集回來,到底要耗費多少的力氣與精神,辛苦了,阿光兄與部落的老人家們!
這是石板屋的內牆。我好奇的是他們用泥巴所敷成的泥牆,經過詢問,跟我猜的一樣,裡頭還是加了一點點水泥的成分,難怪觸感有點硬。
屋裡的空間很小,除了一張床(通鋪)、一堆燃燒中的火,牆壁上還懸掛著一些獵槍與生活器具,像圖中這個木框聽說是以前布農族人背物品、背嬰兒用的,剛好這時有一個媽媽胸前背著一名娃娃,快門當然就給它按下去了。
走馬看花了馬遠部落,我的感受是,做部落的事,真的是憑著一股熱情與傻勁,我覺得江阿光很有勇氣,也做得很棒,然而另一方面,由於我發覺從簡報中和剛剛所見到的人當中,參與部落事務的幾乎都是上了年紀的長輩,如果這項計畫能夠有更多年輕人一起加入打拼與承擔,相信阿光兄應該就不會那麼累了吧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