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 


志明的本業原本就是大型公共藝術創作,而且是偏向鐵塑類為主。然而不知道為什麼,很多人一聽到原住民、藝術家、住都蘭,只要這三個元素綜合在一起,很多人第一個反應就是都把他的創作模糊歸類為「木雕」,明明不是啊,為何大家都是這樣認為?這一點讓他很納悶,是刻板印象作祟吧─想了很久,這是我們目前唯一想得到的答案。


以鐵為創作素材,說實在,在原住民界算是屈指可數,而且這種型態的創作其實涉及了比較高的技術層面,施工時,不僅要把鐵的特性拿捏清楚,塑形起來還得兼顧結構與美感,免得玩很大,不小心就把公共藝術玩成公共垃圾,這是志明一直都很在意的......,以下先張貼五件鐵塑作品,大多是西元2000年左右他早期的創作,有的還殘存著,有的已經拆除,只剩下照片可供憑弔,所以我這次的題目才設定為「線上追憶」,追憶那一個個還蠻辛苦的設計以及施工過程。


 


1.「蓄勢待發」/台東市元宵節主燈鐵塑創作,南京路廣場


 



 



 


這一件作品是應台東市公所之邀,放在南京路廣場當作蛇年元宵燈會的主燈,由於施工經費與天數都在個位數,施作起來非常趕。跳脫傳統主燈的概念,沒想到這件作品很受當時台東市長賴坤成的喜愛,明明是臨時裝置,相關活動結束就被拆除,但卻被他欽點為永久設置......。


永久設置有好,也有不好。眾所周知,南京路廣場每逢有新縣長上任總是挖、挖、挖,工程永遠挖不完,週遭景觀不知道變了多少回,因此每次路過都會看到這件「蓄勢待發」不同的樣貌,它有時候掛滿小盆栽,就像打扮過度的聖誕樹,有時候則掛了彩色燈泡,一閃一閃就像卡拉OK招來客人的燈光,哀,下面那張台東市公所加設了幾個字,算是截至目前為止,看起來比較眉清目爽的。


 


 


2.「太陽氏族-共融」/台東市地標設置,馬亨亨大道


 



 



 


這一件作品是當初台東市外環道馬亨亨大道開通時,所設置的路口意象。話說馬亨亨是日治時期馬蘭部落的頭目,外表長相人高馬大的他,不僅是阿美族重要的領導者,他高超的交際手腕,更弭平了族群之間許多矛盾與紛爭,連他死前生重病,還被用擔架抬著去調解族群間的利益衝突,稱他為「族群和平使者」應該並不為過。


既然現在的公部門有意把這條新開道路取名馬亨亨作為紀念,志明就根據這位歷史人物當作作品的發想點,他在作品頂端設置太陽,並取名為「共融」,意思就是指在陽光普照下,所有族群都共同和平、融洽地相處在一起。


然而這也算是志明有史以來最沮喪的作品,現在它還矗立在馬亨亨路口,只不過作品生鏽斑駁、周圍雜草叢生,每次路過這裡,除了搖頭感嘆,都不好意思承認這是自己的作品,沒辦法,一來當初施工時,剛好有兩個颱風接連侵襲,志明泡在積水之中加工電焊,根本像玩命一樣,然而豐沛的水氣讓焊接增加困難,烤漆也烤得不好,作品放置個三、五年後,表面開始斑駁是我們想像得到的。


另一方面,好像經過改朝換代之後,市公所幾乎忘了這作品是由他們規劃設置的,就如此任由它荒蕪在原地,ㄟ,台東新站就在附近,這也是我們的門面之一耶,志明很希望公部門能夠編列一點預算,把這作品重新整理、粉刷及加強結構,他說,他免費施工也沒關係,只希望這件共融不要一直像個沒人理的孤兒。


 


3.「太陽世族」/屏東縣原住民文化園區公共藝術徵選首奬


 



 



 


志明從小在花蓮長大,在那裡除了太魯閣族之外,很少接觸其他原住民族群,而原、漢之間相處起來,界線也不太明顯,但是當他踏入藝術創作圈,尤其是搬來台東以及認識更多原住民創作者之後,他對這個世界的認知不太一樣了,這時候他才開始逐漸了解,原來不同的族群之間,還是存在著許多差異和誤解。


志明這一件設置在屏東原住民文化園區的作品,當初是採競圖的方式評選,他不僅畫了詳盡的結構設計圖,還做了等比模型供評審參考,果然最後一路過關斬將獲得青睞。


這件作品的發想與馬亨亨那件差不多,因為那時志明思考最多的,就是族群相處的問題,它闡述的是太陽底下,人類各中爭端、戰爭不斷進行中,但是更底層的聲音,是對和協共存共榮的渴望,因此劍拔弩張的刀、槍之下,他用阿美族的舞蹈、海浪、迎接、母愛以及和平五個圖騰,作為內心的願望,表達出一種普世的價值與要求。


 


4.「十字架」/台東縣太麻里鄉香蘭教會十字架創作


 



 



 



 


背負十字架是一件很辛苦的事~肉體和精神都很折磨~我想這一點耶蘇先生最清楚。


太麻里新香蘭教會戴牧師邀請志明幫他們設計一個新的十字架,經過許多意見交換,設計圖早在2000年就出來了,就像第一張簡圖所示,這個十字架頂部發光、中間鐵鐘會整點報時、旁邊有兩個可愛的天使、底部挑高遠遠看來做成懸空的假象......這個設計,聽說教友喜歡的不得了。


但是我在2002年認識志明時,這件十字架的鋼骨雛型,還躺在暫時借住的都蘭糖廠二號倉,ㄟ,遲遲不完工,牧師一直打電話來催,用精神喊話方式要求快快施工,這,不也是另外一種型態的背負十字架?


繼續再背一年多,十字架才算完成。安裝當天,教友們一聽到廣播,紛紛圍到教會旁邊說是要幫忙抬作品,顯見大家真的是期待已久,然而安裝地點位在樓頂,最後,大家只好默默地觀看超貴租金的吊卡在那邊一支獨秀。


不過說到底,這件十字架並沒有真正完工,因為周遭人事變化的關係,再跨入那個地方,變成志明心理很大的障礙,十字架底座沒有刷上油漆,因此整個工作沒有真正的功德圓滿,志明直到今天的心理感受上,覺得還在背負著這個十字架。


 


5.「編與織」/台東南島文化節藝術設置,史前文化博物館


 



 



 


志明原本就想運用鐵材的線條結構,創造出一種異世界的空間感。當年南島文化節主題剛好設定在「編與織」,志明就以編織日、月、星辰的方式作為設計的概念,企圖以各式造型的裝置,讓史前館左側這塊空地一角,能營造出不同的空間氛圍。


上圖那個懸空的裝置,志明在設計之初,就以模型說服當時的城鄉局長盧維屏,局長研究過結構安全沒問題之後,欣然答應讓這件他也覺得很有趣的作品,能夠實現成真。


施工過程中,把日、月、星辰懸空架上去,對志名而言並不困難,但是後來鐵價不斷飆漲,一旁較小型的裝置,早已被偷拔變賣,懸空的主作品經過颱風摧殘後,縣府也一度打算派人拆除以策安全,在這裡我有一個小小的提議:乾脆開放給小偷去偷吧,如果他們真有本事把那作品拆除,技術也算高竿啦,我們下次有鐵塑作品施工時,一定請他來幫忙施作!
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日光‧巴西瓦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5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