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
位在台東縣成功鎮的比西里岸(三仙)部落,依山傍海屬於典型的阿美族漁村,儘管旁邊就是名氣響亮的必遊景點三仙台,和許多原住民地區遭遇的問題一樣,每年三十萬的遊客量,對當地卻沒有帶來什麼實質的幫助,而部落前方海域的定置漁網,反倒與居民生計息息相關,其中被漁民淘汰的老舊PAW PAW,也就是我們所稱的浮筒,長年漂浮在海中,經由海浪與歲月刻畫,以及藻、貝類附著,每一個浮筒上都有著海洋專屬的紋身,它或許老舊、或許滄桑,特別的痕跡卻又使得它非常獨一無二;阿美族創作者范志明憑著一股簡單的熱情,以創意及複合媒材方式,用電焊、雕刻、裝置等技巧,賦予這些浮筒新生命,進而創造出比西里岸特有的手鼓:PAW PAW鼓。



故事就是這麼開始的,這是志明最初隨手畫在鐵板上的原稿,圖解看似簡單,一切辛苦繁瑣的工作,才剛剛開始。



 


台東被稱作「後山」,也並非一天兩天的事了,在這被劃歸為偏遠的地方,市區並沒有專門販售鼓皮的店家,志明先向樂器社訂購塑膠鼓皮,興沖沖拿回工作室實驗,結果,音色超不理想的,除了四處打探,還親自跑去台北,走訪皮商集中的萬華區,然而反覆實驗下,發現各種生、熟牛皮的厚薄與加工方式,存在著差異極大,「尊重專業」這句話說得實在,皮材這方面還必須與大家多多討教,同時間還把樣本帶回家繼續土法煉鋼嚕。





其他的材料蒐集,也同時進行著。因為抱抱鼓基座需要較大口徑的竹管,多方打聽後,終於聯絡上一名居住在卑南龍過脈偏遠山區的種竹人,可惜老人家年紀太大,志明只得帶著幫手親自上山挑選、挖掘、採集,還好三仙社區發展協會的理事公大力相助,耗費了好幾個工作天,才收集到滿意的數量。




竹子帶回來後,還需經過浸泡、挑選、修邊、防蛀處理等工作。



在竹管上雕刻富有阿美族意像的紋路,讓抱抱鼓的基座更有質感。



當初研發抱抱鼓時,志明以為鼓皮只要打通電話訂購就有,沒想到製皮在台灣是個沒落的行業,鼓皮取得非常不易,即使和皮商緊密聯繫、溝通,皮材的厚薄、尺寸、加工方式都不盡理想,情非得已之下,只好拜訪牛隻屠宰場購買生牛皮實驗;而生牛皮加工又是另外一門學問,到處打聽、請益之後,終於在部落老人家口中,找到傳統的製皮方式,把老人家口述的經驗,像聆聽聖經一樣帶回家實驗改良,為的就是把抱抱鼓發展成比西里岸的地方產業時,社區居民能夠有一套標準流程,在製作時可供參考、依循。




進入繃鼓階段,發現繃鼓用的繩索就像鼓皮一樣,取得過程困難重重。由於繃鼓必須採用特殊的繩索,跑遍全台東大小五金行,以及電洽台北繩索專賣店,發覺不是單價太高,就是彈性或韌度不適用,只能且戰且走,最後經過與非洲鼓專家David請教、和當地定置魚網業者研究後,終於材找到價格適中、材質適合的繩索來繃抱抱鼓。



繃鼓皮同樣是一項專門的技術,繩索的交纏方式,完全呈現在鼓身上,它得兼顧編織美感以及協調性,功能上更不可輕忽,否則繃完後根本無法敲擊出完美音色,但是光用蠻力來繃,多喝蠻牛來補也沒用,因此才研發的輔助工具,好節省繃繩索的困難度。



這是成品圖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日光‧巴西瓦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